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咨询热线:0991-4811639
您现在的位置: 新疆二域设计网络公司 >> 新疆专题 >> 新疆百科 >> 正文

鞋底子下谈恋爱。敬酒歌声不外卖。

新疆十八怪 第一怪:鞭子底下谈恋爱

    十八怪第一怪指的是哈萨克族的姑娘追-------新疆哈萨克族的一种马上竞技活动,它富有青年男女交往中的纯真而又浪漫的生活情趣,它有时就是纯情男女相爱的一场喜剧。你如果来到天山、阿尔泰山中的牧区草原参观旅行,热情好客的哈萨克族同胞,会很乐意为你展示本民族的奇风异俗,让你一饱“姑娘追”的眼福。
“姑娘追”据说是由上古“追姑娘”的风习演变而来,至今既是哈萨克人最喜爱的娱乐项目,又是小伙子找对象谈情说爱的好机会。参加者一般都是未婚的青年,一男一女搭成对儿。比赛分“去程”、“回程”两段。比赛开始,男女双双在去程上并辔徐行,这时,小伙子可以毫无顾忌地向姑娘倾吐心曲,甚至调情逃逗,姑娘羞到耳根发烧也只能保持沉默。到了终点,双双勒勒转马头进入回程的一瞬间,小伙子立即扬鞭催马,拼命逃奔,那温柔的姑娘忽然之间竟变成了个沙场女将,飞马猛追上去,一靠近小伙子,就挥鞭狠狠地抽打,这时小伙子是绝对不能还手的。如果这姑娘对小伙子心中有意,自然会手下留情,只见皮鞭子老在空中转圈子,却总是落不到他的身上,即使是轻轻落在小伙子的身上,也只是她表达对小伙子情感的示意。如果对那小伙子刚才言语轻佻,惹恼了姑娘,这时姑娘就会用鞭子狠狠地“报复”一番,那连珠式的劈里啪啦的皮鞭,直打得小伙子抱头“鼠窜“,“丢盔弃甲”,狼狈不堪。此时赛场周围男女观众都会笑得前仰后合,还呐喊助威,大叫:打,打,打!这种游戏有时会激起一些大叔大婶们的兴致,也会相邀上马,远起了“姑娘追”,回味年轻时候的风韵。这一来,赛场的气氛就更加高涨了,那两位大叔大婶诙谐的表演惹得人们大笑到捂住肚子“唉呀”的叫唤。这真是:哈萨克风俗实在怪,鞭子底下谈恋爱!

新疆十八怪 第二怪、吃的烤馕象锅盖

      第二怪指的是馕【nang】-------维吾尔族人的主要面食。“馕”,是维吾尔语,意思就是烤面饼。维吾尔人宁可一日无米饭,而不可一日无馕。在农村、集镇、几乎家家都有烤馕的馕坑,妇女个个都会打馕(新疆人把烤馕叫“打馕”)。馕坑就设在庭院或家门口,它地用和入麦草或羊毛的黏土做成的烤炉,形状很像一口倒扣的宽肚的大水缸。烤馕时,先将干柴放在坑内燃烧,把坑壁烧得烫热,然后将擀好的饼形面坯贴在坑壁上。擀面时可以根据需要擀出像圆凳子面大小的薄馕坯,也可以擀出像碗口大的小馕坯。

    馕,不但维吾尔人爱吃,因此,城镇的饭馆、食堂都有馕卖,而且烤馕的作坊、摊点布满街巷,几乎是十步一铺、五步一摊,边烤边卖,生意红火。那馕坑边的货台上摆满各种各样的馕:有小油馕、大油馕、肉馕(面坯中和入羊肉丁、葱片、佐料)、葱花馕、芝麻馕、窝窝馕(边厚内薄,中间有个小窝洞)和大如锅盖的“馕中之王”艾克曼等等。据说,这些有小麦面做成的馕有50多种之多。南疆农村巴扎(集市)还有卖玉米面烤制的包谷馕,颜色金黄,别有风味。

    新疆十八怪 第三怪:达坂城姑娘把妹带

    原来达坂城就在由吐鲁番到乌鲁木齐的路途上,是穿越天山壑口之间的一个村镇,汽车、火车都经过这里。古代这里是古丝绸之路中道必经的驿站――白水镇,现在是乌鲁木齐市新成立的达坂城区政府所在地、正在建设中的新区镇和新辟的旅游点。这里周围有雪山、牧场 、草泽和柳林,风光瑰丽,村中世代居住着回族、维吾尔族、民族风情十分浓烈,民族姑娘又长得很俊秀。所以60多年前年轻的王洛宾就曾为它放声歌唱。如今,多情的达坂城人不忘王老先生的深挚情谊,为他立起了雕像,还正在建造一座王洛宾音乐艺术馆。

    奇怪的是,这个古丝路必经的村镇,却是一个著名的老风口,当地民谣这样说:“达坂城,老风口,小风小风天天有,小风刮歪树,大风飞石头。”这里每年的大风日,平均有148天,多时达到200多天。然而达坂城人不怕风,而且“无风盼有风”,据说是因为这里水多草密蚊子多,不乱风,蚊子咬人叮牛马,刮起风来把蚊子都刮跑了,人和牲畜更舒服。

还有,这里地处天山脚下,扼进出天山的关口,北去是达坂城――柴窝堡盆地,一马平川直达乌鲁木齐市;南去越过天山,就是吐鲁番盆地。隔了一道山,南边吐鲁番热得满身大汗,北边古轮台(乌鲁木齐,唐代有轮台县之名),冷得打多嗦。前清有一位流放到新疆的官员叫史善长的,就写了一首诗《过达板》,来形容达坂城这样的气候特点:“山路却平平,中分南北界,其上盘查关,客到停车盖,关北属轮台,白战雪不败;关南吐鲁番,二月桃花卖。行人将过山,绵裘各备带,山头互易衣,慎莫笑侈汰。咫尺异炎凉,咄咄事称怪;造物故逞奇,不管人学坏。”
  
新疆十八怪 第四怪、大盘鸡里拌“皮带”

    大盘鸡,确确实实是用大盘子装的又鲜又嫩的炒鸡块。满盘子是艳艳红色――爆红的鸡块配上鲜红的辣椒,发出诱人垂涎欲滴的浓香。制作大盘鸡的主料是当地不大不小的土鸡或肉鸡。制作的方法颇有讲究,但并不复杂。首先将一只刚刚宰杀去膛、清洗干净的鸡剁成拇指大的鸡块,然后用溏浆拌和上色,置入油锅中用猛火爆炒,待鸡肉将熟,即加入葱、姜、蒜、茴香、花椒、盐、味、精等佐料,再放入半盘干红辣子,反复翻炒,直至鸡块入色入味,然后加入与鸡块大小相似的土豆块,再炖15分钟,便可起锅盛碟。起锅前若能加进少量啤酒,味道就更鲜美了。这道菜趁热上桌,流光溢彩,香气逼人,鸡块、土豆都极细嫩,麻、辣、咸、甜、香,五味俱全,十分爽口。等到客人把鸡块、土豆块要“消灭”干净时,店家会及时端来一盘像皮带一样宽、长、薄的面条,倒入原大盘里,跟鸡汁拌匀,面片都变成酱红色。这时吃起来,面片咸、甜、辣、香、特别过瘾。如此简单的一餐,真正是色香味俱佳,既营养,又饱腹,又省时,吃了还想吃。如果吃大盘鸡再加一“新疆啤”,就更是十足的新疆风味、新疆快餐了。
  
    新疆十八怪 第五怪、风吹石头砸脑袋

     一担起大风,人们就可能联想到沿海的台风。然而,你可知道,新疆一些地方刮起的大风,到了顶级时,其猛烈之势竟不亚于沿海的台风。新疆人把这些大风区统统叫做“老风口”。

    当你沿着312国道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旅行,汽车穿过后沟来到小草湖一带,首先迎接你的就是那呼呼怒吼的西北风。人们调侃说,这里的大风一年只刮一次:“从春刮到冬”!类似这样的大风一年区,著名的还有吐鲁番西北的“三十里风区”,乌鲁木齐南郊的“达坂城风区”,以及克拉玛依的“魔鬼城风区”等等,它们每年中刮八级以上的大风日就有100天左右。

    据气象资料记载,1962年在“三十里风区”一带曾刮过风力超过十二级的大风,一时之间,天昏地暗,席卷着砾石泥砂的狂风将吐鲁番大河沿火车站的货物一股脑儿都刮到戈壁滩上,一整列火车的车箱被掀翻,树木被连根拔起,房屋被整座推倒,过往车辆 的玻璃门窗被砸成碎片,车箱迎风面的油漆被挫磨成光板铁皮…...这场大风造成了几亿元的损失。新疆这一类的大风口,一般都处在山口隘道处,每年开春的4月和入冬的10月,由于冷空气的入侵、气候骤变,极容易引发大风。这个时候,只要乌鲁木齐报冷空气入侵,骤然下雨下雪或风雨交加,人们就会联想到那些处于“老风口”的交通要道上,此时已进入了避风警戒状态,车辆一律停驶,以保证人畜的安全。

新疆十八怪 第六怪、古丝道上地名怪

   不少到过新疆旅游的内地朋友,总觉得新疆的一些地名有点古里古怪的,什么猩猩峡、一碗泉、三间房、四棵树、鄯善、乌鲁木齐、塔克拉玛干等等。其实,说怪不怪,因为,新疆这一类听起来有些奇特的地名,都是有来由的,讲起来也是挺有趣的。

    大家都知道,汉代张骞通西域、班超定西域的历史,是产生于公元前后二百多年中的事情。那时,被称为西域的新疆大地上,存在着所谓“西域三十六国”,每个“国”实际上只是一快、几块的绿洲或草原构成的地方政权,由王室贵族主宰。在绿洲农耕地区的叫“城郭诸国”,王室所在地也有土墙围起城郭。在草原游牧区的叫“行国”,统治者是率其部落随游牧季节而迁徙的。西域三十国的名称,在我国史籍《史记》、《汉书》中都有记载。现在,南疆的焉耆、轮台、若羌、且未、尉犁、疏勒、莎车、温宿、皮山等县的名称就是沿用汉代那些“城郭国”的国名,如焉耆回族自治县就是古焉耆国的地盘,轮台县就是古轮台国的一部分。不过,这个古轮台是汉代轮台国,另外还有一个古轮台是唐代轮台县,它不在南疆,而是在现今的乌鲁木齐市境内。唐代大诗人岑参的边塞诗中“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就是指唐代的轮台。所以,汉唐两轮台不能混淆。还有古疏勒也有两个,一个是汉代疏勒国,就在今南疆喀什及其周围疏勒城,在今北疆奇台县境内,因为东汉将领耿恭率军在这里抗击匈奴而闻名,这个疏勒城早已沦为废墟。所以,汉代南北两疏勒也不能混淆。此外,西域三十六国中有个楼兰国,以后改名鄯善国,在今且未、若羌、罗布泊一带,而现在的鄯善县却在吐鲁番盆地。因此,古今两鄯善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新疆是多民族地区,各民族的祖先都给他们居住的地方起过名字,所以,新疆许多地名都用的少数民族语音,包含特定的意义。例如,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名用的都是维吾尔语,“塔里木”意思是“田地、种田”,“塔克拉玛干”意思是“进去出不来”。“喀什噶尔”(即喀什)也是古维吾尔语,意思是“多颜色的砖房”。同样,在维吾尔语中,地名“阿克苏”,意思是白水河,“克孜勒苏”,意思是红水河,等等。元代,成吉思汗的后裔蒙古人统治过新疆许多地方,这此地方后来都出现了蒙古语的地名。像“博尔塔拉”“巴音郭楞”两个地方名,蒙古语的意思分别为“银色的草原”“富饶的河流”。“乌鲁木齐”一名据说来自蒙古准噶尔语,意为“美丽的牧场”。著名旅游胜地“喀纳斯”湖一名,也是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而神秘”。这些例子举不胜举。

新疆十八怪 第七怪、胶鞋套在皮靴外

    “晴天乱风一身土,雨天化雪两脚泥”,这是旧时乌鲁木齐人形容这座老城卫生面貌的一句俗话。在四五十年前的乌鲁木齐,到处是低矮的土房和泥巴街巷,夏天风起尘扬,沙土扑面,春秋融雪下雨,满街泥浆,上街回家,皮靴上(穿长统皮靴是新疆兄弟民族的传统习惯)沾满烂泥臭水。由于小数民族家里喜欢铺上漂亮的地毯,挂上壁毯布围,为了不让皮靴上泥浆弄脏地毯、陈设,进门要脱下长统皮靴,既感到麻烦,而且赤脚会有异味。于是,人们想了个窍门,长统皮靴的脚掌处套上浅腰的胶鞋,出门走路,泥水沾在套鞋上,回家时门,将套鞋脱在门边处,只穿着干净的皮靴进屋,既不会弄脏地毯,又不会溢出汗脚异味,真是一举两得。这个保洁妙方,日久天长形成习惯。现在,尽管乌鲁木齐所有街道都已铺上水泥、沥青,高楼大厦代替了昔日的泥屋土房,卫生面貌大为改观,但是到了初冬晚春的下雨融雪天,在街上来去,踩水踏雪,仍在所难免,因此兄弟民族同胞仍然看好“胶鞋套在皮靴外”,出门不忘套胶鞋进门不忘脱胶鞋,而那双经常穿着的高统皮靴则总是保持着光洁锃亮的外表。

     新疆兄弟民族穿着打扮的奇趣,除了“胶鞋套在皮靴外”,还有“裙子穿在裤子外”,“锋利小刀随身带”等等的风习。

   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妇女喜欢穿艾德利斯绸子(本地土产,以彩色花纹为特色)缝制的花裙子或连衣裙,多彩多姿,十分醒目。为了防晒、防凉或避风沙,她们往往在裙子里再穿上一条裤脚可以松紧的长裤子,有的还在花裙子外面再套上一件白裙子,这样,裙子套裤子,白裙套花裙,真是红装素裹,格外潇洒。姑娘们穿上这种服装,跳起民族舞蹈,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旋,令人赞叹不已、遐想万千。
    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民族的男士,都有随身佩戴小刀的习俗,主要是因为新疆的农牧民平时多食羊肉、瓜果,为了随时宰羊、切肉、剔骨、切瓜或者刮削木器、制作用具的方便,他们多在腰带上挂着一把造型精致、刃口锋利的小刀,既实用,又美观。这种小刀在城镇巴扎上都能买到。最精美的是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出品的“英吉沙小刀”,刀柄刀鞘都镶饰讲究,是有名的新疆民族工艺品。其锋利程度,据说在刃面上放上一绺头发,轻轻一吹,头发就齐齐地断成两截。宰羊时用这种小刀,从宰杀到剥皮、开膛、剁肉、砍开骨架子,一气呵成,刀刃依然完好无损。许多外地游客常买这种小刀,当成纪念品或收藏品带回去。

新疆十八怪 第八怪、结婚宴席无酒菜

    一提起结婚礼宴,人们就会想到七碟八碗九大盘、鸡鸭鱼肉摆满台的场面,“好烟好酒尽管上,好菜堆成山一样,管它是否能吃完,婚宴要像过大年。”结果,不但造成浪费,而且让许多客人喝得酩酊大醉,真是劳民伤财损身体。

     可是,新疆维吾尔族人的婚宴就不是这样,他们一般不摆酒,也不放那么多的菜。按照伊斯兰教的教规,穆斯林是绝对禁酒的。即使有些年轻人思想“前卫”一些,想开开酒戒,但是,婚宴上若有老人在场,他们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维吾尔族人的婚宴简单朴素而很实惠,主人家只需好好地做一大锅抓饭一大锅手抓羊肉来宴酬亲友。主人请所有来宾净手之后,在大地毯上或在大桌旁坐成一圈,先是喝荼,吃喜糖、干果、点心、然后端上大摞的馕和大盘的抓饭、手抓羊肉,大家按传统习惯,以手指攫取羊肉、抓饭,尽饱一顿(城市维吾尔人而今已多改用筷、勺吃饭),便可离席。这种婚宴形式表示主客之间不分贵贱,大家同吃同乐,十分得体。维吾尔人的婚宴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整个婚礼仪式还是比较隆重的。当男女双方到政府部门领到结婚证书之后,便可举行婚礼。婚典通常要进行两三天。

    婚礼第一天的早上,新郎新娘梳妆打扮之后,要在女家举行宗教仪式“尼卡”,请阿訇来诵经证婚。阿訇手捧《古兰经》,分别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要连问三次,连答三次才算“过关”。一般情况,新郎新娘都会回答愿意,而且新郎会大声回答,而新娘则羞羞答答,答声很低,得由伴娘大声复述一遍。接着,阿訇要让新郎新娘各吃一口蘸了盐水的小馕,以表示从此结为夫妻,白头揩老。举行这种“尼卡”之后,新郎立即回家去做迎亲准备。

   下午,新娘穿上婚服,头蒙面沙,坐在家里静候迎娶。这时,男家的迎亲队伍簇拥着新郎,分乘七辆彩车(因为七字是本民族的吉祥数字,所以彩车必须在七辆或九辆。过去都使用马车,现在城里人大多数改用大轿车、小卧车了),车上的男女青年兴高采烈,一路上吹着唢呐,弹着手鼓,载歌载舞,引得市井百姓纷纷驻足观看,热闹非凡。

迎娶车队快要到达女家时,女方亲友便把大门堵上,等男方送上了礼物才打开大门,热情款待,然后才把新娘扶上彩车,前往男家。车队在回程路上仍然是鼓乐喧阗,不断向前来“挡驾”的乡亲们送上糖果礼物。

    当婚车抵达男方门前时,一群小伙子就在婚车的车门口铺上一块红纱巾,等新娘双脚踏在纱巾上,他们便一拥而上,抢夺纱巾,顿时将纱巾撕成啐片。据说,抢到沙巾碎片的小伙子,将来一定也能娶上如花似玉的漂亮的妻子。

    新娘走进婆家大门之后,亲友、宾朋中的青年男女们更加热烈地唱歌跳舞,并由其中的一人(或新娘)出其不意地迅速揭下新娘的面沙。新娘就在一片戏谑声中起身向大家行礼。随后就举行婚宴。宴后又举行歌舞晚会,所有宾客尽情参加,掀起婚庆之夜的高潮,一直闹到深夜才尽兴而散。

    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娘由伴娘陪同到公婆屋里行礼请安。早餐后,新郎也由伴郎赔同到老丈人家里向岳父母行礼请安。婚后一周内,男女双方家庭都会分别做抓饭、煮羊肉,宴请亲友。

   如今时代推进,一些旧俗也逐渐被新风所代替。现在维吾尔族的青年,也有不少参加新潮的集体婚礼,或者双双出外旅行结婚,但新婚燕尔,总是少不了有宾朋好友为新郎新娘吹吹打打、举行舞会,表示庆贺的热闹场面。

新疆十八怪 第九怪:井底全部连起来

    我国有驰名于世的三大古代建筑工程:长城、运河、坎尔井。而坎尔井就产生于新疆。现在,吐鲁番的坎尔井,已成为一大旅游景观。说起坎尔井,它对当地地形的利用,它的工程量的浩大,它赋予干旱的吐鲁番绿洲的生命之源,勘称是世界一绝。

提到“井”字,一般人都会想到井的状态,想到井水是井底里的一潭静水。而吐鲁番的坎尔井却是许许多多的竖井,顺着从高到低的地势排列成行,从井的底部相互凿通而形成的一道地下暗渠。是它,把地下丰富的潜流水集中起来,不断的输送到地面上,供人们灌溉、使用。

    吐鲁番素以火洲之称,和“低、热、干、甜”四最而著称。干热的气候使得吐鲁番的蒸发量达到3000毫米,只有渗进地下的水才能保存下来。坎尔井的构造,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分组成的。竖井是为掏挖暗渠是取土、透光、通风之用。明渠建立在地面上,与暗渠相连接,是供引水、灌溉之用。涝坝就象内地的池塘,它用于蓄存坎尔井水,以备当地百姓日常使用。新疆坎尔井共计3000多条,吐鲁番的坎尔井连接起来长度5000多公里,足以从吐鲁番通到香港。这些都是由劳累一生的坎尔井工匠来完成的。
    “井底全部连起来”,你说,这是不是新疆的又一大怪!坎尔井,勘称是新疆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正象150多年前来到吐鲁番勘察水利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一则日记中大为赞叹的:坎尔井的“水从土中穿穴而行”,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新疆十八怪 第十怪、美玉泡酒酒更醇

    常听到一些旅游者爱开这样的玩笑:“到北京看城头,到西安看坟头,到桂林看山头,到新疆看石头。”的确,新疆到处有石头,更重要的是许多石头都是宝,因此“到新疆看石头”的这句玩笑,也是对新疆的赞美。

    许多到过新疆的游人,还把新疆人比做石头,常说“新疆人的性格像新疆的白杨直来直去;新疆人的作风像新疆的石头实实在在。”既然是这样地看重新疆的石头,我们就不妨来摊开“新疆石头”这一个话题。

    大家都知道,新疆的地貌特点是“三山夹两盆”,如同“疆”字右半边的形态:上中下三横代表三大山脉,即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中间两个“田”字代表两大盆地,塔里木盆地。那三大山都蕴藏着丰富的矿宝石、玉石、其中阿尔泰山有几十个品种,主要有红、绿、蓝、海蓝、猫眼、碧玺、水晶、冰洲石、玛瑙等宝石。新疆玉石也有几十种,主要产地在昆仑北坡的和田地区的山地,所产的玉有白玉、碧玉、青玉、墨玉、黄玉、青花、红玉等等,最著名的是古代称为“和阗玉”的羊指白玉。我国文献中记载的“昆山之玉”就指的这种羊脂玉。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的清代巨大玉雕“大禹治水”就是用和田白玉制作的。最近几十年在河南、江西、陕西等地考古发掘出来的帝王随葬品玉衣、玉佩、玉饰、玉盘等等的主要用料仍然是上等的和田玉。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正因为和田玉出了鼎鼎大名,和田绿洲的两条大河――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在我国史籍中就称为白玉河、乌太河,那里的一个县就叫墨玉县。位于甘肃、新疆交界处的玉门关,就是因为古代和田玉输入中原,必须以经过这个关卡,而且必须照章缴纳玉石税而得名。那时新疆通往内地的道路,被历史学家称为“玉石之路”,以后由于丝绸贸易的兴起,才有了“丝绸之路”的名称。

    大家都知道和田玉石可以雕逐成各种装饰品、工艺口,妇女佩戴玉镯、玉戒指、玉项链、既美丽,又有益健康。近几年,有人还发现一种叫美酒玉的玉石可以泡水当饮料,据说常饮这种玉石水能令人增寿。这种奇特的玉石大多呈海蓝色,硬度在6-6.5度之间。据一些懂地质、矿物的行家讲,用美酒玉泡过的水,其中的锌、铁、钙的售量大增。而这几种微量元素正是健康人体所不可缺少的。

    也有人试过,用美酒玉泡过的啤酒,能减少苦涩异味,口感更好;用美酒玉泡入白酒中,能使酒味变得更加香醇;用美酒玉浸泡过的纯净水还具有开胃健脾的功效,对防治脱发、偏头痛、神经衰弱,也有一定的作用。

新疆十八怪 第十一怪、敬洒歌声不外卖

    每当你来到新疆蒙古族人居住的地方,或者是碰巧见到蒙古族人喜庆的场合,你就很容易被他们热烈而独特的敬酒礼节深深吸引。

        新疆蒙古族是我国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后裔。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统率蒙古大军西征以后,大批留驻新疆的蒙古族人新疆各兄弟民族共同生活,保卫疆土,建设家园。他们主要聚居在天山南麓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草原和阿尔泰山南麓一带,这就是现在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及阿勒泰、塔城地区一些乡镇。他们千百年来生活在草青水秀、群山环抱的大草原上,放牧牛羊,逐水草而居。在那空旷、壮美的深山林野中,在寂寞、孤独的放牧生活里,他们常常引吭高歌,赞美草原、赞美家乡,排解寂寞,宣泄情感,在马背上,在毡房中,你唱我和,创作了一首首充满民族风情的蒙古民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一类情深意长的蒙古族民歌早已传遍草原,传遍新疆。

    蒙古族人生活中不能没有歌。也不能没有酒,因为在高山草原上,他们常常需要与风雪、严寒做斗争,历经艰苦生活,更需要和亲朋在一起纵情交流,正是能亢奋精神、增添豪气的醇酒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更值得一说的是蒙古族牧民几乎家家都会酿酒,他们酿的不是米酒、高梁酒,而是利用自家丰足有牛奶、马奶酿制的奶酒、马奶酒。奶酒是用牛奶提炼去除奶油后,通过发酵、蒸馏、酿制而成,酒色清亮,香醇扑箅,类似低度黄酒,适宜豪饮。马奶酒是用鲜马奶发酵酿成,微酸略咸,十分适口,消暑解渴,富有营养,又有催眠作用,喝上一两碗,保管让你美美地睡一个好觉。当然,健壮、豪爽的蒙古族男同胞大多擅长品酒,对“二锅头”、“伊犁特”、“新疆啤”,照饮不误。如果你去草原旅游,到蒙古族同胞的毡房做客时,若能带上几瓶好酒去,主人一定会更加高兴地为你唱几首赞颂友谊的歌儿。

    因为蒙古族人把引吭高歌和开怀畅饮当成幸福生活的象征,所以他们要用这种唱歌、敬酒的方式来款待客人,以表示他们对客人的最诚挚的友谊。

    如果你要到新疆蒙古族聚居的草原地区旅行,最好是选择每年夏季时间,前往新疆著名的旅游景区巴音布鲁克大草原,或者是赛里木湖边的旅游景点。这时气候凉爽,草原上,天高云淡,牧草如茵,牛羊肥壮,牧歌悠扬。如果你碰巧遇上七八月间蒙古族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你就更能饱览蒙古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那达慕”,蒙古语的意思就是“娱乐”、“游戏”,那达慕盛会又称“那达慕艺术节”是集商贸、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大型群众集会,会场就设在一处风光如画、地势平旷的草原上。盛会期间,四面八方、远远近近的蒙古牧民,携家带口,精心打扮,骑马驱车来到这里,搭起毡房,挂上旗幡,酿酒宰羊,共同庆贺这一年的牧业丰收。各种各样的商店、餐馆、歌舞团、杂技团、电影放映队、旅行社、纷至沓来,摆摊设点,到处是彩旗猎猎,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连几天中,成千上万的蒙古牧民大摆庆祝酒宴,举行富有蒙古族传统色彩的赛马、摔跤、民歌、马头琴、舞蹈等比赛活动。参观盛会的有新疆民族同胞,也有来自国内包的游客,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这里欢歌笑语,畅饮奶酒、马奶酒,尽情陶醉在蒙古族人的奇风异俗之中。这个时候,如果你不善饮酒,千万不要逞能,以免被热情如火的蒙古主人把你灌醉。

新疆十八怪 第十二怪、男人爱把花帽戴

        在新疆,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你都会看到一种令你啧啧称奇的现象:这里的维吾尔族男人多戴者一顶布满花纹的绣花帽。有人打趣说“没有北京人不敢说的话,没有东北人不敢打的架,没有广东人不敢吃的东西,没有新疆人不敢戴的帽子。”你只要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维吾尔、哈萨克等兄弟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偏爱绿色,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有崇尚绿色的传统,认为绿色是和平、希望、生命的象征,所以男子也带以绿色为基调的绿花帽,妇女喜爱披绿色的头巾,家里门窗多要涂上绿色油漆,墙上多喷上淡绿色石灰,清真寺、陵墓的穹隆、外墙多砌上绿色的琉璃瓦,庭院内外种上果树、葡萄,一片葱绿,春意盎然。

    新疆兄弟民族的帽子,颜色、帽形是多种多样的,最典型的是维吾尔人的绿花帽。它是用手工、丝线绣上花叶图案的四方棱形的花帽,绣工精致,花叶纹样富有装饰美。颜色有绿、红、黄、黑、白,有单色的,也有无色交织的、黑白相间的。这种花帽,男女老少都爱戴,但颜色花样有所不同。男士戴的多绣花,妇女戴的不但绣花,而且在年花纹中镶上玻璃珠子或碎玉石片。年轻人戴的较艳丽,老年人戴的则大方朴素, 文化人士戴的偏重素雅。 各地的花帽也各有风格,例如,喀什人男的爱戴白花黑底、巴旦木图案的花帽,库车人女的爱戴珠光闪闪的鼓顶花帽,吐鲁番人爱戴色彩浓烈的花帽。最有风趣的是和田地区的于田、民丰妇女爱戴一种直径不足十厘米、酱醋碟子大小的小花帽。他们把这种小花帽用扣针别在头巾上,看上去就象戴在头顶一样。它纯粹是头上的装饰品。

    维吾尔族除普遍戴小花帽之外,冬天还爱戴羔羊皮做的皮帽子,皮毛是自然卷曲的,很象一簇簇黑亮黑亮的小花。这种帽子戴在小伙子头上,显得特别英俊。

生活在新疆高山草原上的哈萨克族人,为抵御风吹日晒,几乎常年要戴一种顶部略尖的白色毡帽或皮帽,妇女普遍戴镶有珠宝玛瑙的红色花帽或披白色绣花头巾,小姑娘则在花帽顶上插着一撮猫头鹰的羽毛,象征吉祥幸福,也显得特别潇洒。

    回族人男的普遍戴白色圆帽子,女的披白色或黑色的“盖头”,形式与内地回族人的相似。
    蒙古族人男的喜欢戴礼帽,女的喜欢戴头巾。草原蒙古族牧民多戴一种尖顶圆型的皮帽子,形如瓜皮帽,用水獭皮、貂皮做护耳带,帽顶上有红绳、红布结成的朱英。

    南疆山区的柯尔克孜族人,普遍戴的白毡帽与众不同,帽子上部素白,镶几道黑线,帽子下沿镶着黑布边,并向上翻卷,黑白分明。有的还在帽顶上缀上红色或黑色的缨穗。这种帽子是柯尔克孜族男性最明显的标识。妇女则喜欢披扎大红大绿的头巾,年轻的女朗戴上金丝绒的圆帽子,帽子上再蒙上头巾,样子好像下凡的仙女。

    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的帽子更为别致,男子普遍戴黑绒、圆高统的羔羊皮帽。帽子上绣几道细花纹和一道宽花边,天暖时,帽檐卷起来,天冷时,帽沿拉下来,以抵挡风雪。戴着这种帽子,颇有骑士风度。年轻妇女则喜戴嵌镶金银线、珠子的圆形花帽,前沿垂吊着一排小银链,有时还在帽子上再披罩彩色大头巾,山风吹来,彩巾飘逸,银链丁当,别具情趣。

    新疆人的帽子花式万千,琳琅满目。很多中外游客会兴趣勃勃地到乌鲁木齐、喀什等城市的民族用品巴扎上,选购一两顶维吾尔族绣花帽,留作丝路旅行的纪念。

新疆十八怪 第十三怪、汽车要比火车快

    当你乘坐汽车行驶在312国道新疆境内的高速公路上时,你会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铁路与公路平行靠近,火车与汽车并排奔驰,而铁老大火车竟跑不过小弟弟汽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两年兰新铁路列车经过两坎提速后。时速也超过100公里,可是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时速可达100公里到120公里。
    新疆自从1998年修通了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吐鲁番―乌鲁木齐――大黄山)以来,乘汽车旅行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从吐鲁番至乌鲁木齐180余公里,行车时间已由原来的5个小时缩短到现在的两个小时。这条高速等级公路是312国道新疆境内的重要路段。
    312国道是我国目前最长的一条国道。它东起连云港,西到新疆伊犁的霍尔果斯口岸,全长4800多公里。我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基本上是与312国道重叠或者平行的。古代的人们坐着马车、牵着骆驼在这条丝路上经商往来,大约需要半年才能走完全程。20世纪40年代未,王震将军率领大军乘坐原苏联的尕斯车和美国的大道奇从甘肃进疆,那时只有一条沙土路面的甘新公路,日夜兼程,颠簸了一二十天才到达乌鲁木齐。六七十年代,这条公路仍然把吉普车、解放牌汽车折腾得钢板断裂、轮胎砸破,让司机叫苦连天。80年代全国公路普遍铺上沥青路面,但是312国道上从柳园到星星峡这一段,大部分是在甘肃境内,而路上跑的汽车几乎都是新疆的车,因此,这一段公路,甘肃人想修,新疆人也不好越权去修,于是多年欠修,被人称为“头痛路”。进入90年代,改革开放加快,新疆交通建设也在快马加鞭。由世界银行贷款修建的全长283公里的吐乌大(吐鲁番―乌鲁木齐―大黄山)高等级公路于1998年8月竣工,结束了新疆公路长期落后的历史,大大提高了汽车运输效率,有一件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以前,新疆铁道旅行社每年组织的东方快车团,每到乌鲁木齐、吐鲁番,铁道旅行社都要分别派汽车到这两个火车站接送客人,自从吐乌大高等级公路开能后,旅行社派汽车把客人送到乌鲁木齐火车战,客人上了火车后,汽车立即南行走高等级公路,一路上同那一列南行的火车赛跑,两个小时后,汽车、火车几乎同时到达吐鲁番火车站,汽车又及时完成了接送旅行团的任务。
    西部开发的号角吹响,新疆公路建设又上了新台阶。2000年底乌鲁木齐―奎屯的乌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程行车时间3个小时,比乌鲁木齐―奎屯火车行车时间3个时20分钟还快了20分钟,铁老大与公路老弟在新疆运输市场的竞争也愈益激烈,对新疆人则是件大好事,交通更方便、更迅速、更实惠,这将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到新疆来。据说,乌鲁木齐―南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高速公路也已在修建之中,预计2002年内可以交付使用,它将和南疆铁路一比高低。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的新疆铁路、高速公路交通网不再是梦想,它的实现是指日可待的。


新疆十八怪 第十四怪、铁床摆在大门外

    当你来到吐鲁番火焰山下参观高昌故封存,走进火焰山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家家户户的门口或者院落里的葡萄架下,多摆放着一两张铁床或木床,甚至有的庆就摆在水渠旁边。游客会惊奇地部:这是人们睡觉的床吗?

    是的,因为吐鲁番太热了,夜里大家都喜欢在房外睡觉,外面夜风凉爽,又没有蚊子咬,当地民风淳朴,素来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好风尚,所以人们都放心在屋外睡觉,一觉能睡到日上三竿。你看到的这种“铁床摆在大门外”的情景,在吐鲁番的许多乡村,甚至在吐鲁番市区内,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

新疆十八怪 第十五怪、夏日要把皮袄带

     “出门要带三件宝:风镜、水壶、大皮袄”,“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两句新疆俚语 十分形象的表现了新疆地理气候的特色,并且提醒来新疆旅游的朋友们注意一下旅行的准备工作。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角,深居亚洲大陆的腹地中心,远离海洋,周围都有高大的山脉,阻挡着海洋暖湿气流的进入,形成了新疆境内的干燥的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就是干旱少雨多风沙,夏热冬寒,昼夜温差大。但是,新疆各个地区的气候又不完全一样。新疆全境多山,北有阿尔泰,南有昆仑山,中间有天山山脉东西横贯,形成了天山南北两大部分,即俗称的南疆和北疆,也就是所谓“三山夹两盆”的地理格局(两盆指南疆的塔里木盆地、北疆的准噶尔盆地)。山地中有连绵的冰峰、雪岭、森林、草原,盆地里有大大小小的沙漠、戈壁、绿洲、河流、城镇。不同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特色。一般说来,北疆气温较低、雨雪较多,南疆气温较高、雨雪稀洚;山区寒凉,绿洲温暖;草原秀美恬静,大漠雄浑粗犷。你打算到哪个地方旅行,就应该知道那里的地理气候环境,预先做好必要的准备。
出门带风镜,为的是防尘护眼,这是一般的旅行常识。新疆的古今道路大都要跨越大漠戈壁,这里风乍起,就飞沙扑面,浑身尘灰,不戴帽子(妇女用头巾)、风镜,就会大大地吃亏。
    出门带水壶,这道理一想就明白。因为新疆地域辽阔(占全国六分之一的面积),旅行坐汽车,一边几个小时,走百十公进而是常事,车行戈壁,又热又渴,前不见村,后不着店,到哪里要水去?这时,就看你有没有带上足够的挣水饮料,水壶就成了你的“救渴恩人”。如果你旅途上留意到路旁骑毛驴的维吾尔族故乡,他们总会在驴背上挂着一两个装懑了水、沉甸甸的葫芦,那就是他们出门必备的“水罐”,有了它,路上断水也不怕。
   可是,为什么夏天出门还要带大皮袄?这一问,真是让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原来,这是因为新疆气候直接受西伯利亚气候变化的影响,有时一日数变,所以人们的穿着也必须随更换。这里,早上还是旭日蓝空,过午,说不定就朔风呼啸,乌云漫天,雨雪纷飞。特别是新疆的山区,平时气温就比平原凉爽,夏日也不过摄氏20度左右,常言道“山区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一旦云低雨骤,气温马上就会下降十多度。所以当地牧民上山放牧,都会未雨绸缪,把大羊皮袄、大皮帽子都带在身边。即使是戈壁滩上赶脚的驮夫、商贩,也多在驴鞍上垫件皮袄或棉袍,遇到大风,用来挡风,一到天黑,就裹着这件皮袄,钻进低洼处或红柳丛中歇息过夜。还有那许许多多成年累月驾车跑长途的老司机,他的座位旁也总是放着一件厚厚的老羊皮褛,加上一口袋馕饼。一旦在戈壁滩上遇到沙暴、寒潮,或者是汽车出了故障在野地里抛锚,这件羊皮大褛和那点平时不屑一顾的干粮就足以保护他度过一场冻饿的灾劫。
    从内地第一次到新疆旅游的客人,在乌鲁木齐、喀什这样的大城市,对天气变化大可不必忧虑,但是,如果到著名的山区旅游景点,像阿勒泰的喀纳斯湖自然保护区、天腹地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和尤乐都斯天鹅保护区,或者是到乌鲁木齐周边的天池、南山风景区、一号冰川等山地,尽管此时还是七八九月黄金旅游季节,出门时丽日蓝天,气温宜人,但笔者还是要奉劝诸位,请学学那些“老新疆”出门远远行的老办法,还是带上你的“风镜、水壶、大皮袄”吧,当然水壶不必是大葫芦,而羽绒衣、毛衣就是你的“大皮袄”,这叫有备无患,遇上气候骤变也不用慌。前些年,有数队来自广东、港澳的年轻游客,只穿着衬衣、短裤到了巴音布鲁克草原游玩,正在游兴大发时,突遇一场雨雪,气温骤降到零度,一个个都冷得浑身筛糠,差点冻僵在车子里。回到乌鲁木齐,历诉“险情”,被人当成笑料。他们不知道乌鲁木齐海拔只有600-800米,而那些山区旅游景点却都在海拔2000米以上。按常规,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就会下降6-8摄氏度。所以山上山下,往往温度相差一二十度。同样在接近雪线(海拔约3500米)的高原风景区,一天之内时晴时阴,忽雨忽雪,竟出现了春秋冬的四季气候。许多旅游者就为了要到那里感觉一天过四季的奇趣而驱车前往的。但是他们确确实实是带全了出门三件宝:风镜、水壶、“大皮袄”,所以个个是高兴而去,尽兴而归。

新疆十八怪 第十六怪、甜瓜果吃不败

      吐鲁番葡萄哈密的瓜
      叶城的石榴人人夸,
      库尔勒的香梨甲天下,
      伊犁苹果顶呱呱,
      阿图什的无花果名声大,
      下野地的西瓜甜又沙,
      喀什樱桃赛珍珠,
      伽师甜瓜甜掉牙,
      和田的薄皮核桃不用敲,
      库车白杏味最佳。
      一年四季有瓜果,
      来到新疆不想家。
   

    新疆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这里瓜果之多,品种质量之优良,在我国甚至在亚洲,都是名列前矛的。新疆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但高山冰雪融水非常丰富,有利于灌溉农业,尤其是这里的日照时间长(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00―3600小时,是我国日照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日夜温差大(平均日夜温差11摄氏度―20摄氏度以上),这些地理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瓜果作物的生长和瓜果糖份的积累,因此,新疆的甜瓜、西瓜、葡萄、杏子,等等瓜果类含糖量都很高,营养成分也较丰富。据说全世界有六大果区,新疆就是其中之一。当然,由于新疆各地区的地理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完全一样,出产的著名瓜果,其种类、品种也有所不同。前面写的那首“顺口溜”,就是人们对新疆不同地区不同著名瓜果的形象的概括。
    如果给新疆瓜果评名次,葡萄无疑会名列榜首。金秋时节,你来新疆旅游,走到哪里,都会看到满街摆卖的各种各样的葡萄。吐鲁番的葡萄果实晶莹碧透,皮薄肉脆,汁多味甜,鲜果含糖量达到20%以上,比美国加利福尼亚葡萄的含量还高。而且这种葡萄肉中不含硬籽核,极宜鲜食。再说新疆的甜瓜,这也是举世闻名的。但是人们都喜欢叫他“哈密瓜”。据说这个名字的饿来源还于清朝乾隆皇帝有关。西瓜。顾名思义是从西方传来的,据史书的记载,西瓜原产非洲,一千多年前传入新疆,后来再由新疆传入内地。可以说,新疆西瓜是我国西瓜中的老前辈。

    新疆十八怪 第十七怪、“猪”字不要随便说

    当你来到新疆,不管是在哪个城镇,都会看到许多饭馆、食堂的招牌上写着“清真”写字,这表明它们都是新疆信仰伊斯教的兄弟民族 经营的,是专供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的信徒)饭菜的食肆。它们与汉族饭馆、食堂的主要区别就是:这里绝对不使用猪肉、猪油做饭菜,困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兄弟民族,传统上都把猪、猪肉、猪油以及煮炒猪肉的锅,盛过猪肉的碗具,甚至是夹过猪肉的筷子,都当成禁忌之物。他们这个规矩是有来历的。原来,伊斯兰教中有“七禁”之律,教徒不得玮逆。所谓“七禁”,就是:禁拜偶像,禁食利息,禁好非,禁诺言,禁赌博,禁饮酒,禁食豚(即猪)、犬、动物血、自死以及未经以真主的名义宰杀之动物。其中尤以饮食这一禁律最为严格。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有四处提到不许吃猪肉。据说,伊斯兰教的发祥地阿拉伯半岛一带,最早的居民以牧放牛羊等食草动物为主,不养猪狗,他们认为猪这种圈养物,什么残羹烂菜都要吃,拉圾堆中也拱嘴,实在是肮脏而讨厌之物,这种观念在穆斯林中一直传袭下来。他们不但禁食猪肉,而且听到“猪”字也会感到不愉快。因此,为了尊重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汉族同胞与穆斯林同胞交往时有意回避这个“猪”字,把猪肉店牌子改为“大肉店”。以“大肉”代替“猪肉”,这已是国人约定俗成,一听就懂的了。所以,当你进入这些清真饭馆、食堂时,千万不要点什么猪肉菜、猪油点心;与穆斯林朋友来往,也不要随便提到“猪”字;甚至你在穆斯林聚居地停留,也切不要在水源处洗手濯脚或涮洗碗具,以免被穆斯林朋友当成是不自重、不礼貌的行为。
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兄弟民族,除了不吃猪肉之外,也不吃狗肉、猫肉、蛇肉、田鸡肉。就是吃牛羊肉,也必须是活牛羊,经宰杀放了血的。对病死、摔死、淹死、冻死了的牛羊牲畜,一概不宰不吃。这一点,是很合乎卫生的。
    入乡随俗,来新疆这个多民族地区旅行,就应该多了解少数民族一些重要的社俗,以免因一时疏忽,误犯了人家的禁忌而引起不愉快,这里特提供几点在旅游中容易遇到的事儿,务请游客注意。
    第一, 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是穆斯林做礼拜的圣地,新疆城乡到处可见。你如果想进去参观,一定要预先征求寺院掌阿訇的同意,并整肃衣冠,不要喧哗,尊重对方。虔诚的穆斯林,每天要做五次祈祷(维吾尔语叫“乃玛子”),分别在黎明、中午、下午、黄昏、夜晚举行,称为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当穆斯林在做祈祷时,你切不要站在他的面前,或者在他的面前走过去;未经允许,不要对着他们拍照。这里特别提醒女士们,清真寺是禁止妇女进去的。
    第二, 如果您到少数民族家里做客,无伦是在地毯上或炕头上,都可以盘腿
而坐,不能将两腿伸直,那样,会被主人认为是失礼。在做客赴宴或在大庭广众中,切忌吐痰、擤鼻涕,更不可放屁。饭前饭后,主人常提着水壶给你倒水净手,你洗过后切不可甩掉手上的水滴,而应接过手巾把从手擦干。就餐时,如果是吃馕,应先把整个馕掰成一小块一小块之后才进食,切忌拿起整个馕来啃吃。同时,要小心别把食物抛撒在地面上。
    第三, 到牧区的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毡房做客,如果是骑马去,应在毡房旁边的栓马桩那里下马,因为他们的规矩是:只有报丧才可以在门前下马。你走进毡房时,手里不可拿着马鞭,以免被主人误解为有威吓之嫌。对主人的牛羊马群,不要当着主人的面去点数,因为牧民很忌讳暴露自己的财富。或者追打主人的牧羊犬。要理解,牲畜是牧民的命根子。对牧区的小孩,你别当着主人的面加以称赞,尤其不要说小孩“多美”“多胖”呀,因为牧民认为这种夸赞会给小孩招来厄运。

新疆十八怪 第十八怪、兵团姑娘不对外

      没有到过新疆的人,早已听说新疆有个“生产建设兵团”;到新疆旅游,自然也就想认识一下生产建设兵团。说兵团,话兵团,得从它的源头说起。

     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宣告覆灭,全国除台湾省外都胜利解放了。当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的两个军在王震将军率领下进驻新疆,和原国民党起义部队、原三区革命的民族军在乌鲁木齐胜利会师。新疆省人民政府成立了,新疆开始了一个民族团结、和平建设的新时代。为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1952年,毛主席命令驻新疆的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部队(其中有保卫过延安的著名的三五、九族,有改编为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的原国民党起义部队和改编为解放军第五军的原三区革命民族军的一部分)集体转业,组建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赋予他们“屯垦戌边”的历史使命。这是一支在世界上从未有过的特殊的部队,指战员们放下枪干,拿起坎土曼;放下担克、装甲车,开起了马车、拖拉机,从组织上仍保留着军队的师、团、连的建制,以战斗姿态向荒原、戈壁进军,去创建一个个大型农场、牧场和工厂。这些农牧场、厂矿星罗期布,分布在天山南北最边远最艰苦的地方,那里多半曾经是穷山恶水、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战士们刨地搭起“地窝子”(半凹入地下的土房子),开渠凿井引来高山雪水,手执锄镐和用肩扛人拉犁的方式,开荒种地,营造树林,修建水库。官兵不分上下,都懑手血泡,挥洒汗水来浇灌这片片沃土,在准噶尔、塔里木的亘古荒原上创造了碱滩变良田,荒漠变绿洲的奇迹。十万军垦战士在那艰苦的年代、艰苦的条件下,战斗在边疆最艰苦的地方,勇往直前,豪不退缩。战士们的思想正像他们当年爱唱的一首歌曲那样坚定、单纯:“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这支军垦大军在新疆各民放人民的支援下,已开拓出9.3万公顷的耕地,修建了4770条水渠和105座水库,营造了12万公颂的绿色林带,建成了172个国宫农、牧、林场,创建了石河子、奎屯、阿拉尔等园林式的新城市。如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在玛纳斯河畔,在昆仑山下,在紧靠国境的伊犁河谷地和阿尔泰山麓,都分布有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场、生产连队、那里成了棉花似银海、稻麦翻金浪、瓜果飘清香、牛羊漫山野的“塞外江南”。全兵团人口也由刚建立时的17.5万人民展到现在的220多万人。   

作者:未知 |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更新时间:2008/3/13 22:46:10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新疆2008年的第一场雪
    新疆奶茶
    五彩滩及雅丹地貌
    新疆哈萨克和图瓦族的民族禁忌
    新疆作息时间
    新疆黄金产量状况
    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速居中国首位
    新疆地名的原意
    新疆调整移动电话国内漫游资费将于4月1日起
    新疆政府网站2007年绩效评估结果


    新疆资讯
    新疆百科
    乌鲁木齐
    景点景区
    新疆和田玉

    ::最近更新::
    ·新疆奶茶
    ·哈萨克族的节日那吾鲁孜节…
    ·新疆哈萨克和图瓦族的民族…
    ·新疆作息时间
    ·新疆十八怪 是哪十八怪…
    ·新疆地名的原意
    ·新疆瓜果
    ·新疆民族手工艺品
    ·新疆少数民族婚礼
    ·英吉沙小刀
    ·新疆的沙漠
    ·新疆气候特征和气候记录
    ·新疆少数民族节日集锦
    ·古尔邦节 穆斯林的新年…
    ·吐鲁番葡萄
    ::推荐阅读::
    ·新疆奶茶
    ·哈萨克族的节日那吾鲁孜节…
    ·新疆哈萨克和图瓦族的民族…
    ·新疆十八怪 是哪十八怪…
    ·新疆地名的原意
    ·新疆瓜果
    ·新疆民族手工艺品
    ·新疆少数民族婚礼

    关于我们 | 网站建设 | 服务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页设计学院 | 实用工具 | 友情链接 | 新疆专题
    版权所有 © 2007 新疆二域设计网络公司 www.xjcn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乌鲁木齐网站建设总机:0991-4811639、6587518 传真:0991-4842803 ;咨询热线:13999201770. E-mail:xjcncn@gmail.com
    MSN :xjcncn@hotmail.com ; QQ:359312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路华联大厦A座5楼 邮编:830000